kb88凯时手机版网页

小众背景孕期申请的她「中彩票」般的M7之路( $Darden $) MBA学

[编辑:永太净化设备经营部] [时间:2023-03-28]

  原标题:小众背景,孕期申请的她「中彩票」般的M7之路( $,Darden $) MBA学员故事

  初次接触到W的时候,我就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个成功申请人所必须具备的两大特点:对于申请有着强烈的可以排除万难的决心,以及强大的执行力。然而,W身上也有着大部分纯大陆背景申请人都会存在问题:对MBA申请文书和过程不了解,无法用MBA的通用语言讲好自己的申请故事。

  申请过程中,更是出现了特殊情况导致的两个月延期。但是本着高标准,不放弃的原则,我们一遍一遍地帮W梳理Career Goal和文书素材,一次又一次地锤炼文书细节,终于帮助W拿到了所有申请学校的面试邀请,并最终成功拿到了Tuck与Kellogg的offer。成功的申请人并不一定是完美的申请人,但一定是勇于面对自己在申请上的不足并善于倾听咨询师声音的人。下面是W自己讲述的申请故事。

  3月25号接到最后一所学校Kellogg的offer通知之后,我的MBA申请终于告一段落了。在看过携隐公众号几乎所有的学员故事,并受到极大鼓舞和启发之后,我终于也有机会分享我自己的学员故事。

  我的背景特别普通,能有今天这个结果说实话真的是出乎我的意料,有种中了彩票的感觉。把我的故事写出来希望给所有看到的人以新的鼓舞,也作为这段难得人生经历的记录。

  我整个MBA申请战线拉得比较长,从准备GMAT到拿到offer整整历经2年。

  想读MBA的起因在于我是纯法律背景,在金融机构工作的时候意识到法律专业确实比较窄,在理解商业问题的时候常常受困于无法看到商业本质,加上没有海外留学生活经历总让我觉得人生有遗憾。于是在2018年初,我下定决心申请美国的MBA,并从2018年4月份开始准备GMAT。

  在GMAT之前,我自以为比较擅长考试,所以抱着准备充分后一次结束战斗的心理,从2018年4月份就开始每天复习,但直到8月底才进行第一次考试(错误示范,不要效仿)。但是GMAT就是一个「妖孽」,完全打破了我对考试的认知。

  第一次考试,我特别自信地去了,Verbal部分前10道题做的特别顺畅, so easy,但从11题开始难度陡然增加,突然感觉句子都读不懂了,我一下就慌了,完全失去了时间概念,每道题都一遍一遍地看,直到看懂为止,越慌越看不懂,越看不懂越慌,最后整个心理彻底崩溃,导致最后10道题只剩3分钟了,我完全是没读题就秒点过。考完以后我直接选择了cancel。

  把这个过程讲的这么清楚,就是想说明一件事,GMAT是自适应性考试,对中国学生来说,很可能和之前的任何考试都不一样,所以在知识点基本复习完成之后,我的建议是尽快约一次实战考试,切身体验一下考试节奏,对后续复习策略和心理稳定都有很大作用。

  GMAT对整个申请的影响,从我自己的感觉来看,如果成绩在740+,申请任何学校应该不存在门槛的问题,至少不会是个减分项;但需要承认的是,G的成绩越高,对于申请奖学金越有利。所以takeaway是,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当然G考的越高越好,但是如果时间不够充足,那么尽量不要执着于G是720还是750,尽早开始文书的写作!相比来看,文书的质量才是决定能否IN的关键。

  这个问题每个人情况不一样,肯定没法统一决定。但就我个人情况而言,找顾问绝对是整个过程中最正确的决定之一。

  我是纯大陆背景,没有出国留学或工作的经验,对于如何回答西方学校提出的种种直击灵魂的问题完全没有头绪,再考虑到自己的英语渣水平,找专业顾问来帮自己整理申请的头绪是我本能的选择。

  其实我从2018年准备GMAT的时候就关注了携隐公众号,公众号每一篇推文我基本都看过(绝对忠实粉),非常非常喜欢公众号踏踏实实做原创分享的风格,也受益匪浅。所以即使没有参加过任何携隐的线下分享会,出于对写出这么多「原创干货」的团队的信任,我也毫不犹豫地直接选择了携隐(正确示范,可以效仿)。

  我的GMAT在2018年12月份就考出来了,2019年3月底跟David聊过之后,他安排了X作为我的顾问。

  4月初我开始梳理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开始写故事我总是啰里啰嗦没有重点,X会引导我回忆故事的方向,并启发我思考每段经历对我现在性格的影响。在她的鼓励下,一直觉得自己的成长经历平淡得像凉开水一样的我,第一次感觉凉开水其实也有滋有味。

  到5月中旬,我的人生故事和X给我反馈的卖点分析报告都已经整理完毕,这个报告把我的优劣势总结的清楚,一方面让我看到了之前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到的闪光点,信心倍增,另一方面也帮我确定了申请过程中我可以努力的方向(P.S. 这个报告对于后续文书写作甚至面试都超级有用,每次想不起故事来都会找出来看一遍)。

  与此同时,在David和X的点拨下,我也开始思考并动手整理我的career goal。截至5月,我的申请都按照计划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种从容的状态让我心安,同时也对申请结果也充满了信心。

  从5月中下旬开始,因为怀孕导致的孕期反应逐渐变得严重起来,甚至到了躺在床上翻个身都吐得昏天暗地的地步,整个人极其虚弱,看电脑屏幕十来分钟就得抱着马桶吐一场。强打鸡血在5月底考了一次托福之后,整个6、7月份,因为身体原因,我的申请几乎停滞了。

  在这期间,我能感觉到David和X对我的进度迟迟没有进展替我着急但又不忍心再给我增加压力的纠结,但我那个时候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现在回想起来,我的特殊情况给他们增加了不少额外的工作量,真的万分感谢他们对我的理解、包容还有耐心。

  从8月初开始,身体开始慢慢有所好转,我跟David和X说要恢复申请进度。我们三人讨论过后,X为我重新制定了schedule。

  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因为我之前对职业发展的思考不够深入,加上没有找到storytelling的要领,导致文书以及career goal的进展落后于原定计划,David、X还有我商量后,两次更改申请计划,最后决定R1只申请一所,其他四所推后到R2申请。

  我想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对R1和R2申请的难易程度犯嘀咕。我自己一开始也担心这个问题,尤其我是小众背景(虽然pool小,但是配额也更少),更是顾虑如果R1已经录取了跟我同样背景的同学,R2就机会渺茫了。

  结合顾问意见和我预计自己每天花费在申请上的时间,我决定接受该建议。事实证明,R1保一所学校的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对第一所学校的essay,我的修改版本数量最多达到了20版……(感谢顾问X和David对我的“不离不弃”,以及没有因为我的“不成器”而降低文书标准,坚持要准备到完美之后才允许我点击submit)但是,不要方!正如David所说,第一个学校的文书准备是最耗时间的,后面的都会好很多。果然,在准备第一所学校文书的过程中,我渐渐摸索到了申请文书写作的要领,准备R2这四所学校的package顺利很多。

  老实说,尽管写essay的过程我已经很struggle了(从修改版数就能看出来),但是面试才是我最担心的环节。

  担心的原因有两个,主要原因是英语真的渣,担心没法自如表达自己,次要原因是真的紧张。X和David帮助我特别多。

  接到第一所学校面试通知之后,我把可能问到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整理成文档发给X,她对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做了点评,来来帮我修改了3遍,之后我跟David和X分别mock了一次,在mock过程中,X跟我说了一句话对缓解我的紧张情绪特别管用,她说「没有任何一次面试是完美的,总有遗憾的地方,所以不用期待自己能得100分」(根据我几次面试成功/失败经验,深以为然)。

  回头来看,面试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心理状态的调整,最大的感触是实战次数越多越自然,我面第一场的时候还是非常紧张,基本就是机械「答题」的状态,基本没有互动,到面最后一所学校的时候,已经感觉非常放松,能和面试官谈笑风生了。所以给像我一样容易紧张的朋友的tips就是,多mock,多mock,多mock!

  我R1申请的学校把我放到了WL,当时我极其失落,我本以为WL只不过是将死刑延期宣判而已,因为我既没有工作上的promotion,也没有重考G或者T,没想到R2竟然收到了录取邮件!

  最后还想说一句,从我今年的观察以及与其他申请人的交流来看,WL转正的机会还是很多的(不知道是不是跟疫情有关系),请被WL的童靴一定一定不要灰心和放弃,转正大有希望。

  如果有人在一年前跟我说,你能收到三所S16学校乃至M7的offer, 我一定会跟他说Are you kidding me?

  直到现在我还觉得这是一个奇迹,有点不敢相信。记得有位学长说,MBA申请是有运气成分存在的。感谢好运气一直伴随着我,感谢David和X一步步的耐心指导,尤其尤其感谢家人的支持和鼓舞。申请的旅程已经基本结束,心里颇有一些伤感,但想到新的挑战即将开始,又不免跃跃欲试。以上文字权且当做对前一段经历的总结,期待新生活的开始。